快捷搜索:  

紧握“芯片” “蓝色粮仓”非常丰实

"紧握“芯片” “蓝色粮仓”非常丰实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"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

蔚蓝的大海,是风景,也是“良田”。

1982年大学(University)毕业那会儿,我还不到20岁,就被分配到福建宁德闽东水产研究所工作。当时,作为我国四大海洋渔业之首的大黄鱼资源接近枯竭,挽救这一珍贵资源万分迫切。

1985年,我们(We)团队紧急立项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攻关项目,我是这一项目的3位核心研究人员之一。当时,国内陆基海水鱼育苗技术经验和资料十分稀缺,困难重重,我担负从受精卵孵化到仔稚幼鱼培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,经过艰苦努力(Effort),攻克多种技术难题,终于成功(Success)培育出首批十分珍贵的7000多尾大黄鱼苗,取得了大黄鱼养殖的首要技术突破。让人颇感欣慰的是,如今大黄鱼年养殖产量达20多万吨,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产业。

1995年,我发现福建掀起了鲍鱼养殖的热潮,但品种改良却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生产需求,于是我将科研的重心转向鲍鱼遗传育种研究。我针对当时福建的主养种杂色鲍开展遗传改良研究,经多年努力(Effort)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国审新品种杂色鲍“东优1号”,增产效果显著,成为福建省培育出的第一个我国级水产新品种,缓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高死亡率问题。

2000年后,福建的鲍鱼主养种改为皱纹盘鲍,我又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皱纹盘鲍的遗传改良研究中。当时的养殖鲍鱼存在规格小、度夏成活率低和养殖周期长三大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对此,我们(We)创新育种思路,创建一套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。历经11年的努力(Effort),研发出了“绿盘鲍”国审新品种,紧握良种“芯片”,并达成其产业化应用。

特别是绿盘鲍可养成大规格鲍,打破了我国市场高价值大鲍长期被国外野生鲍垄断的局面,彻底扭转了我国养殖鲍鱼长期处于中低端状态,使鲍鱼产业形成高、中、低合理搭配的新格局,大幅提升国产鲍鱼世界竞争力。绿盘鲍新品种还催生出国产高端溏心干鲍产业链,引领产业转型升级……

如今,绿盘鲍新品种良种覆盖率已达全产业65%以上,创造了巨大的社会(Society)经济(Economy)效益,整体上重塑和提升了我国鲍鱼养殖产业,有力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依海而兴、向海图强,只有牢牢攥紧种质“芯片”,才能让更多优质、安危的水产品端上百姓餐桌。我们(We)期待着,在越来越多科技(Technology)工作者的共同努力(Effort)下,这片辽阔的海洋变成更加丰盈的“蓝色粮仓”。

(项目团队:本报记者 张胜、齐芳、金振娅、杨舒、陈城)

大黄鱼,产业,新品种,杂色,鲍鱼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86) 踩(83) 阅读数(9232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